來源:汽機監(jiān)督(ID:qijijiandu)
1 設備簡況
汽輪機型號:CZK350/275-24.2/0.4/566/566;功率:350MW;主蒸汽流量:1100t/h;主蒸汽壓力/溫度:24.2MPa/566℃;再熱蒸汽流量:883.02t/h;再熱蒸汽壓力/溫度:3.679MPa/566℃;機組背壓:12KPa。配備兩臺NKS50/56汽動給水泵及NKS50/56汽輪機;單臺汽動給水泵流量為651.23m3/h。
2 事前工況
#1、2機組運行,#1機組負荷200MW,電泵備用于#1機組。
#2機負荷200MW, AGC及一次調頻投入,主汽壓力16.64MPa,主蒸汽溫度558C;再熱蒸汽壓力2.06MPa,再熱蒸汽溫度556C,兩臺汽動給水泵均運行,給水流量616t/h, A汽泵流量311t/h、B汽泵流量308t/h。A、B、D、E磨煤機運行,總煤量141t/h。
3 事件經過
2021年6月08日15時,運行人員按照設備定期切換制度規(guī)定,進行#2機A、B汽動給水泵油泵切換工作。
15時00分,值長令進行#2機A汽動給水泵A潤滑油泵切換至B 潤滑油泵工作,此時A汽泵潤滑油系統(tǒng)狀態(tài)為A油泵運行,B油泵投備用;
15時09分,巡檢員就地稍關B潤滑油泵出口門,15時10分03 秒值班員啟動B潤滑油泵后巡檢員緩慢開出口門,此時A潤滑油泵電流42A,B潤滑油泵電流26A,值班員判斷為A油泵出力大,B油泵出力 小,詢問就地巡檢員,告知B油泵運行正常出口門狀態(tài)開、運行無異音,就地B泵出口油壓正常1.1MPa,未就地檢查母管油壓上升情況;
15時10分40秒,值班員停運A潤滑油泵,并投入A油泵聯(lián)鎖至備用,隨后A油泵聯(lián)鎖啟動,再次詢問就地巡檢員,告知B油泵運行正常出口門狀態(tài)為全開,就地泵出口油壓1.1MPa正常,值班員檢 查A油泵聯(lián)啟后潤滑油壓恢復正常0.24MPa;
15時11分01秒,再次停運A潤滑油泵,并投入A油泵聯(lián)鎖至備用;
15時11分06秒,A汽泵潤滑油壓低(0.08MPa跳閘)汽泵跳閘;
15時11分08秒,#2機RB動作,聯(lián)跳A磨煤機;
15時11分10秒,B汽泵遙控跳,運行人員緊急手動操作控制B汽泵轉速,但未實際操作;
15時11分20秒,主給水流量低至282.15t/h (延時3秒)保護動作,#2鍋爐MFT動作,機組跳閘。
隨后進行緊急事故處理,向甘肅公司值班室、省調匯報有關情況, 檢查及恢復系統(tǒng)后,#2爐于17時30分點火啟動,9日2時36分并網(wǎng)逐步接帶負荷。
4 原因分析
4.1 A汽動給水泵潤滑油壓原因分析
在定期切換工作過程中,啟動B備用油泵后,由于運行人員經驗不足、檢查不到位,電流差異原因分析不足,未能準確預分析其存在的風險,即備用油泵啟動后是否運行正常及A油泵能否可靠聯(lián)鎖,而是采取停A油泵減小對B油泵出力排擠的方式,在雙泵運行時將A 油泵停運,此時B油泵運行不正常(當時懷疑泵內有空氣,啟動B 潤滑油泵后,泵出口壓力由零上升至1.1MPa,母管壓力未上升),15 時11分03秒潤滑油壓快速下降至0.16MPa后發(fā)2秒有效聯(lián)泵信號脈 沖,而值班員在15時11分06秒投入A油泵聯(lián)鎖,A油泵未聯(lián)鎖啟動,造成潤滑油壓低導致A汽動給水泵跳閘。即B油泵內積空氣打油不正常,盲目停運A油泵。
4.2 #2機組給水流量低跳閘原因分析
#2機A汽泵跳閘,觸發(fā)RB保護動作,RB動作后“閉鎖給水流量與設定值偏差大汽泵切手動”、“閉鎖汽泵轉速偏差大汽泵切手動”、 “閉鎖汽泵轉速遙控定值與轉速偏差大”、“閉鎖汽泵遙控切除”。但 RB動作后,B汽泵遙控指令與轉速實際值偏差大,“CCS請求投入B 小汽機”條件不滿足,B汽泵由遙控切至MEH自動模式,在RB動作時機組負荷較低,B汽泵均分流量(約310t/h)與給水流量低保護值接近,運行人員緊急手動操作控制轉速時,A汽泵出口逆止門不嚴且過程較短(10秒),總給水流量低于282.15t/h,鍋爐MFT跳閘聯(lián)跳汽輪機。
5 暴露問題
5.1運行巡檢管理不到位,未能及時發(fā)現(xiàn)A汽泵出口逆止門內漏隱蔽缺陷。
5.2運行定期切換管理工作不嚴謹、不細致,風險預控不到位,事故預想不足,后備監(jiān)護人員未能正確指導和提醒、糾正。
5.3 運行培訓工作不到位。技能培訓、反事故演練不扎實,事故應急處理能力不強。
6 防范措施
6.1加強運行人員培訓,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操作培訓和崗位練兵、仿真機培訓等,熟練掌握重要設備操作要點與巡檢重點,提升巡 檢質量,提高設備異常運行判斷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。
6.2利用機組停備時機,進行A汽動給水泵出口逆止門檢查,消 除設備缺陷。
6.3加強專業(yè)技術管理,進一步完善重要輔機切換和運行操作卡, 加強各級人員的技術交底及培訓。
6.4加強風險預控和事故預想,強化后備監(jiān)護力量,強化責任落 實,提高各級人員安全意識和責任意識。
附圖: